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一十二章 广东阴云 (第3/4页)
进行实地勘测,不排除从海上轰击广州沿岸的可能。 程璧光这次邀陈炯明出来,便是想要探探对方的意思。 李安生可是从后世查到了不少关于陈炯明的正面资料,才知道所谓的历史还真的不靠谱,在伟人孙大炮的照射下,陈炯明成为了反动军阀,可是只有深入的了解一些真正的史实,才知道何其荒谬。 后世陈炯明在香港病死,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,棺材也是也是母亲备木的棺木,全凭朋友旧部捐助。 而当他最后面临军阀混战失败的时候,作战无钱,有部下建议广州开赌敛税,陈炯明说:“粤军可倒,而赌不可开!”。 他不接受外国势力,早在漳州时列宁派人送亲笔信寻求在中国的合作对象,陈婉言拒绝;日本人力争与之合作,陈言首先签字还我东三省,日方知陈炯明生活拮据,送八万元支票,陈炯明打叉让人送还,在当时各地军阀争先恐后寻求列强支持,自保疆土时,国有陈炯明吴佩孚如此豪杰,夫复何求! 陈炯明临死前,其女问有什么家事嘱咐,他苦笑对女说:“我对家事没有什么可以说的!”旁边有人问,他对国事如何,他呈兴奋状,举手欲执笔,然后手已僵硬无法握笔,连说两句:“共和、共和”,共和之后语不成句,话未说完,便溘然长逝。 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大公无私的伟人,像孙大炮那样的,不知道算是哪门子的伟人。 历史真的不可信,都是胜利者书写的,尤其是后世的中国历史,什么都不能全信,只能半信半疑。 或者,有时候只能当成狗放屁,或者说鬼话,听天书。 程璧光有一句没一句的跟陈炯明谈起进来广州的变化,也在盘算着,是否能够说服陈炯明,拉拢亲信部下,随时戒严,准备在广州应对可能的内战。 只要陈炯明肯应和,那么或许北方军队不用兵临韶关,广东军队自个就乱了。 陈炯明也是有相当的人望的大佬,不会轻易的就给孙中山挤得靠边站,关键时刻,说不定广东民众在乱局之中更加的信任陈炯明这样的干才,而不是孙大炮为首的一干嘴皮子党。 “竞存(陈炯明字),这回孙文寓所给袭击,不知查的如何了?”程璧光随意的问着。 陈炯明唇上胡须耸动着,冷笑了两声,说道:“这怎么查?我看也不用查,根本就是日本人策划的阴谋,谁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?不如隔岸观火,看他们玩什么把戏。” 他跟程璧光之间确实没有必要隐瞒什么,也原原本本将他这些时日的追查情况说了一遍。 日本人的表现很可疑,甚至,很有可能,他们连孙中山也是算计在其中。 程璧光摇了摇头,说道;“想想也是,小日本再没有什么手段出来,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转了性。” 事实上,日本从今年开始就一直很反常,对自身经济萧条的担忧,对中国复兴的恐惧,以及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与重新定位。 程璧光自从获悉北洋海军与南洋海军都要重建之时,便开始刻意的收集关于日本的情报,不仅是海军的,还有日本军政一切消息。 李安生手下有情报部门,专门负责情报消息,基本可信,程璧光也从中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许多信息。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,这是老话。 只要分析透彻了解透彻日本这个对手,才能做到有备无患。 程璧光对李安生关于中日关系的论调很坚信,中国跟日本早晚必有一战,而且是生死之战。 要想赢得这场战争,就必须要未雨绸缪。 现在,日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,搞风搞雨,甚至不惜制造对孙中山寓所袭击之类的匪夷所思事件。 “他们无非是想挑起我们的内乱而已,不仅好从中渔利,而且还能削弱我国的实力,进一步保证他们在我中华民国的权益。” 程璧光点头表示赞同,也感到欣慰,陈炯明是头脑清醒的,可惜,孙中山却错过了这样一个绝顶好帮手,稀里糊涂的,将国民党注定要带到迷茫的境地。 “哼,日本人倒是也敢,居然敢借这么多的钱给孙文,也不怕他还不出,难道是在打省政府财政的意图?” 其实分税制的实施,对于孙中山来将也是个打击,现在实行了规定税种,地方是不允许多收税的,许多税种要收,都是不合法的。 “日本就是看准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