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八十一章 飞机厂 (第2/3页)
改为民用。将来我国新军,都要以上海造为制式步枪。” 他对“上海造”很有信心,甚至可以说是当世第一步枪,若是这么说有些狂妄的话,那么最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一款先进步枪,这还是合适的,这也是该款步枪最大的特点。 这次徐绍桢能跟着程德全一同过来,看来程德全还是有些雄才大略的,能够这么快就将徐绍桢拉拢。 事实上,比起后世真实历史,程德全在李安生的全面影响下,基本上思想更为开明,更为先进,对清政府的前途看的更加清晰。 他不遗余力的拉拢徐绍桢,也是听信了李安生的话,手上有军队,乱世也不怕。 他自然没有称霸一方的野心,他只是想要在乱世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,能够护一方平安,留一时名姓。 李安生在上海与苏州,他在南京,两人就像一双铁拳,将中国最为富裕的几个省份占了大半,将来即便乱世来临,也大有可为。 李安生在上海编练商团武装、道标、护厂队等武力,他知道的一清二楚,他也很赞赏李安生的手脚之快。 快刀斩乱麻,到了上海基本上滚汤泼雪,左冲右突,迅速的打开了局面,手段之大,让他瞠目结舌。 李安生如此的卖力强劲,他程德全哪里能够坐的下去,自然也要努力些,跟李安生呼应起来。 南京的新军第九镇也是支革命军势力强大的新军,各级军官中散布着革命党人,这和武汉第八镇中革命党几乎没有军官形成鲜明对比。 由于大量征收新青年、知识分子,又鼓励官兵了解讨论时务,第九镇成了革命党人聚集的地方,革命党领袖赵声、熊成基、柏文蔚、倪嗣冲、林述庆等在军中担任军官或学员。 李安生跟程德全详细的介绍过新军第九镇的情况,这是一支完全倾向于革命的军队,从军官到士兵,思想都比较先进,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。 程德全到了南京之后,亲自多次视察新军第九镇,对徐绍桢礼敬有加,并且对官兵也很是亲厚。 他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,淡化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,军队应该忠于国家,忠于信仰,忠于荣誉。 他也多次将黑龙江新军与俄军的多次交手拿出来作为案例,激励新军第九镇,勤练兵多训练,将来争取在对外战争中能够取得荣耀。 不管国家将来会到哪一步,军队要始终成为中流砥柱。 这些话都很明显,革命党人都很容易就能听出来隐含的意思,就算是心有不轨的,也抓不到程德全的任何把柄。 程德全过去是有些犹豫的,但是他现在没有任何的迟疑,李安生便是他的坚强后盾,如果说过去他一直想要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李安生,那么他现在将目标更进一步,希望由李安生来实现他心中的立宪理想。 新军第九镇的官兵还是很受鼓舞的,对于这位新任的两江总督,他们本来就倍感亲切,与那些迂腐保守的满清大员不同,程德全开明、刚强、锐意进取又不摆架子,跟那些誓与朝廷共存亡的迂腐官员是不同的。 更让他们感到亲切的,是程德全过去在黑龙江的名声,“抗俄英雄”,他治下的黑龙江接连创造了奇迹。 程德全自己没有居功,也向新军第九镇介绍了李安生的功劳,事实上,李安生在南方的名头不比他小,甚至他对洋人的跋扈性格,成为了新军上下敬佩的对象。 总督也好,巡抚也好,都能调动新军第九镇,所以第九镇官兵对李安生也很是期待,既然程德全亲切宽厚,那么李安生也必定是个好官。 新军第九镇本来就是一支相当有战斗力的军队,前年,清廷举办“太湖秋操”,江南第九镇和湖北第八镇互为假想敌,结果人数少得多的第九镇获胜,徐绍桢名声大振,不仅获得慈禧接见、慰勉,还被提拔为副都统(中将)军衔。 这次程德全将徐绍桢带来上海,也是想要让李安生认识一下他,短短的时日,他已经对徐绍桢颇为熟悉,而且,较为信任。 徐绍桢并不是革命党,甚至连立宪派都不算。他曾经上书朝廷,力陈忠君爱国思想,还极力主张先实行征兵制、后推行立宪。 筹建新军第九镇的时候,徐绍桢定下一个原则,尽量招收有文化、头脑新的青年入伍,采用征兵制,兵员来自淮、徐、海、宁、镇、常府属各地。徐绍桢制订了入伍优待办法,士兵入伍后与秀才享有同等待遇,报名者颇为踊跃,甚至有不少秀才应征,可以说,江苏的新军第九镇是一支极具潜力的军队,首批的“上海造”步枪都将在新军第九镇首先使用。 南京城是明代和太平天国故都、江南屏障,清朝在这里不但驻有两江总督、江南提督,还有统领驻防八旗、地位在总督之上的江宁将军。 江南提督张勋并不怎么买程德全的账,尤其是那次跟程德全训斥了一顿之后,就经常阳奉阴违。 程德全根基甚浅,想要把握住军权,旧军是指望不上的,无论是张勋的江防营,还是扬州等地的缉私营,驻防八旗旧军就更不能指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