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百七十七章 股票又涨了 (第3/3页)
些技术的岗位他们也轮不上,但是薪酬还是可以保证的,总要比目前辛苦卖力气要好的多。将来上海会出现许多的就业机会,我准备在上海开办扫盲班。安琪,你知道吗?中国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,这是个落后时代百年的国家。要是这个国家受教育的程度跟英国一样,早就成为了世界霸主。” 对于李安生的话,安琪很是认同,事实上,很多没有文化大字不识的中国人,照样表现的很出色,他们勤劳能干,细致谨慎。 扫盲是最好的办法,授人以渔,让他们掌握一些起码的知识。 李安生甚至想要直接借用黑龙江的扫盲经验,在整个江苏施行。 实际上,江苏的基础要比黑龙江好上数十倍,受过教育的人很多,更有许多人同时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教育与熏陶。 安琪愣了愣,挥舞着手中的钢笔,说道:“那么教师呢,校舍呢?我认为应该开办学校,不仅仅是让那些孩子接受教育,还要让许多孩子们的父母也接受教育才行。” “这个么?我已经有了打算,我国已经取消一项叫做科举的官吏选拔制度,这样一来,就有许多的旧知识分子找不到做官的道路,要是招揽他们,让他们在这些学校中任职,对国家的统治也有好处。” 李安生可一直没有忘记过教育,在黑龙江的时候,条件简陋的很,但照样坚持下来。 安琪见李安生真的有了对策,这才相信李安生并不是真的漠不关心,顿时转怒为喜。 小姑奶奶,还真是挺能折腾人的。 前段时间只是忙着,还不顾上调阅苏州巡抚衙门的卷宗,看看江苏的教育情况。 在他看来,江苏的教育底子还是很好的,他的大舅哥就是江苏学政,在江阴的时候,他也跟梅宝成探讨过江苏的教育。 江苏的私塾还是很发达的,地方上私塾覆盖率还不错,就连西学,除了教会学校,也有许多形式的西学存在。 更有许多实业家也出钱出力,开办了许多技术学校,底子相当不错。 在江苏实行义务教育,只要运筹得当,也是现实的。 1619年,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,父母应送其6到12岁子女入学,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。 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。英、法、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。 李安生打算在江苏尝试六年制的义务教育,并且发动全社会的力量,形成部分公益性的义务教育,供一些孤儿、穷人家的孩子上学。 所谓公益性,就是明确规定“不收学费、杂费”,甚至一些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家庭子女与孤儿,都由官府来保证他们的义务教育,为他们提供食宿。 安琪创办的儿童慈善基金会就很切合实际,首先将一些孤儿赡养起来,然后给予其受教育的机会。 李安生也很感激安琪所作的一切,就连杰克也受到了影响。 光是靠官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,更加需要整个社会的出力,还有安琪这样的人出现。 其实说到江苏的教育,李安生心头还是有些气愤的。 朝廷1905年在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的情况下将科举制骤然废除,简直就是个败笔,你都没有一个配套的教育转型机制,如何能废除科举? 由于科举废除后,各地办学自主性加强,其结果一方面使学堂得以快速发展、地位得以稳固;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规划,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,教育公平失衡,特别是高等小学堂设立不足。 要不是江苏向来重视教育,“父实业,母教育”的思想深入人心,只怕江苏的教育状况也会无比恶劣。 朝廷所谓的“就地筹款”政策固然是考虑到了当时公立、私立学堂相较于官立学堂占据大多数,筹款涉及面转向民众,特别是1907年后期,学部规定小学堂经费由地方筹措,几乎将兴办小学堂责任丢给地方,导致“就地筹款”政策伴随学堂向基层推行有强化和扩张的趋势;另一方面由于朝廷为推动民间兴学,扩大了兴学员绅的权力,致使“筹款权”呈现日益分散化和逐步下移的态势,结果反而限制了学堂教育的健康发展。 真要在教育上进行改革,李安生定然要重新将责任肩负起来,而不是尽可能的依赖地方就地筹款。 说来说去,还是缺银子,李安生还真恨不得去抢银行,抢汇丰银行这头肥羊。 “安琪,现在慈善基金会有没有多少款子,有多少人愿意参与到这个慈善事业中来呢?” “资金是筹集到了不少,但是总数还是少了点,我已经向我的父亲拍了电报,希望能够电汇一笔资金过来。” 安琪的嘴唇漂亮极了,让李安生真恨不得上去亲上两口,不过,他更加高兴的是,安琪居然向美国求助了。 希望摩根财团的那些大人物们能够行行好,在美国返还庚子赔款的背景下,多捐点钱出来吧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