炮火1906_第二百五十章 求新机器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二百五十章 求新机器厂 (第3/3页)

局从这两年开始,在造船上才有所成就。
  过去江南制造局所造船的速度不快,整体生产成本及耗燃料都高,结果反而不如直接向外国购买(自造一艘船的钱大约可以向英国买两艘船)。
  其实制造局军备生产成本的高涨,可归因于几个方面:一、所有的生产原料几乎都靠进口。二、人员薪水偏高。三、申购物资浮滥。四、人员人数过于浮滥:除了外国顾问日渐增加,中国官员、职员有不少人是利用关系进入,坐领干薪。
  求新机器厂要是能够收购江南制造局,说不定能够将江南制造局发扬光大。
  不过这只能暂时想想,几乎不能实现。
  一家小工厂要收购官方国有企业,而且是超大型企业,谈何容易。
  “朱老板,不知可能造排水量两三千吨的海船货轮?要是能造,我在你这里下两艘订单如何?”
  李安生的一句话石破天惊,让朱志尧惊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,几乎以为是自己的耳朵有问题,听错了。
  三千吨的海轮一艘国际市场上价格在50万两银子左右,虽然求新机器厂的成本较高,但只要能买到廉价钢材,还是还能有几万两银子赚的,更何况还是两艘。
  这十余万两银子的利润能够直接将造船规模扩大两倍,要是订单能够源源不断,那么求新机器厂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良机。
  李安生并不是虚言,而是他的确想要购买货轮,跑跑近海,将江苏与东北的海运跑起来,有些生意还是可以做的。
  哪怕是买了不赚钱,李安生也是情愿的。
  不说朱志尧人品不错,光说这两艘货轮的订单,能够对求新机器厂造成多么巨大的促进作用,以及对周围其他机器厂的连带作用,这百万两银子花的就值,非常值。
 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不仅是各种民族工业发展的良机,也是航运业发展的大好机会,别说是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全世界航运热潮以及造船热潮,光是列强退出而中国自己能掌控的份额就很可观,甚至对日本的工业也能造成打击。
  小日本趁着列强退出中国的良机,各种发展,各种强大,要是不予以压制,将来很难对付。
  眼下未雨绸缪,为中国多上几家造船厂,多上几家机械厂,将来说不定功德无量。
  朱志尧的眼睛里全是小星星,许久才定下神来,沉默盘算了片刻,说道:“两三千吨的海轮还是能造的,但只能一艘先开工,另一艘晚上些时日。”
  “不妨,不妨。”
  “真要造的话,合同中不妨定明,预付款必须要一半以上。还请原谅,我厂规模较小,资本薄弱,更何况还欠着洋人的贷款。”
  李安生很是佩服这家伙的算计,一艘先开工,一艘晚开工,凭借两艘船先后拨付的预付款,能够不用多少成本就先造好一条船,然后用第一条船的尾款来继续建造第二艘船,厉害,高,牛逼。
  “理所当然,理当如此。洋人的贷款,可以先从预付款中扣除。另外,我也可以代为联系洋商,提供最为价廉物美的钢材,如何?”
  朱志尧简直喜出望外,但是又很快冷静了下来,对方条件这么宽松,甚至可以说是在帮忙,到底是为何?
  难道是骗子?可说是骗子,又不像啊。
  李安生从口袋中掏出了几张吉祥银行的存折,在朱志尧眼前晃了晃,放在他的手上,笑着说道:“我倒不信,咱们中国人造不出比洋人好的船来,好好造,说不定将来朝廷也找你造兵舰呢。”
  从民用货轮到军舰,这是有着天壤之别的,但是却又并不是绝对的沟壑无法逾越。
  只是大清哪里会自造军舰,江南制造局会,但还是要出去找洋人订购,求新机器厂想要造军舰,那简直就是做梦。
  朱志尧仔细的看了手上的存折,确认是真的,吐了吐舌头,将存折交还给对方。
  这些存折上的数字太惊人了,足够买上许多条海轮了,哪里会是骗子。
  “朱老板,要是可以的话,咱们现在就能签署合同。”
  朱志尧简直就是要幸福到死过去啊,这是多么的幸福啊,天上掉馅饼。
  “不过,有一点建议我要提出来,还请接受。”
  朱志尧心一沉,不会是像洋鬼子一般的苛刻条件吧?
  “我的建议是,从今往后,无论是任何国家或者个人前来订购轮船,订立合同的时候,合同价并不能定死。而是跟随钢铁价格的涨跌来到时弥补,如何?”
  这个建议有些怪异,但是却并不突兀。
  也就是说,从今往后,钢价会一直升,不会跌吗?
  钢价的确在升,一直在缓慢上升,这样一来,只怕许多人都会望而却步啊,哪里敢来订购轮船。
  会的,到时候,只怕许多人哭着喊着要求上门来订购呢,只要你的轮船名气打出去。
  李安生哈哈大笑起来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