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六十二章 能源猜想 (第2/4页)
家是千肯万肯。 另外,为了怕莎莲娜到了俞家受到迫害,引出更大的民族纠纷,李安生临时想出来一条,经过了姚福升的认可:凡是中俄通婚,家中分配给中/俄一方的田产,不用交税;凡是混血子女,都能享受免费读书的权利。 这条规定让百姓欢声雷动,许多未婚青年都在琢磨着,是不是赶紧对某个看中的俄罗斯美女下手,可别给别人半道劫走。 现在地多人少,俄罗斯大洋马又中看又中用,下得了地又上得了床,还能免税,生的小孩也要高人一等,不用愁被人骂做杂种,这可是好事啊。 俞德明也没有想到,自己居然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,将来说出去,他还面上有光。 于是,俞家欢欢喜喜的回去,一路还跟莎莲娜与她老爹互相赔礼道歉,语言不怎么通畅,可是都快当亲家了,那个热乎劲啊。 一场冲突变为喜事,皆大欢喜,围观群众开始陆陆续续的散去。 也有刚才人群中互相看对眼的中俄青年男女故意被人群挤着,挤到了一起,眉目传情,恨不得立即抓起手来一诉衷肠。 形势一片大好啊,只等天黑。 姚福升也是不停的夸着李安生,居然想出了这等好办法,如此一来,民族融合之势已成,将来略加完善,可以容纳更多的俄罗斯人,只要中国人的比例永远占大多数,来一个融合一个,来一双融合一双。 民族问题可不是小事,这一千多人俄罗斯族可是千金马骨,将来能不能大量吸附俄罗斯人,是个关键。 姚福升很认同李安生的说法,那就是破坏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,最为重要的就是争夺对方的人口。 这点是当朝大员中没有一人提到过的,也不敢想象,俄罗斯人怎么会为我大清所用。 可是,这是铁打的事实,许多俄罗斯人也已经对俄罗斯帝国离心离德。 重新崛起为汉唐那样的老大帝国,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包容力,具有民族大融合的气魄,而不是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”。 黑龙江从前并没有这样的实力,可是,这两年疯狂涌入黑龙江的人口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,黑龙江地方照样有粮食能养得起这些移民。 往年,最高峰时闯关东的山东人也不过百万,加上华北等地,不会超过200万。 李安生穿越到这个时代两年半,在这段时间里,黑龙江的人口已经从200万左右,疯狂增长到了600多万。 也就是说,人口增长了400多万,除去部分过去隐匿的、没有清查得到的人口,基本上等于过去两年闯关东的人口数。 难道这两年闯关东的人口都往黑龙江来了? 事实上,吉林与奉天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口,吉林过去比黑龙江人口稍多,如今跟黑龙江差不多都是700万样子,奉天少说也有1500万人。 胖叮当从后世网络上搜过,1908年底东北的总人口为两千万挂零,当然这里头还有许多隐匿起来,没有能够清查到的人口。 这两年多,东北的人口只比真实历史多了800万人不到,还是太少了些。 要是东北能够实施李安生的农业计划,估计所有的户口都将被如实的统计出来,真实的人口数字应该会超过3000万。 可这是没有办法的,移民是一项庞大的功臣,即便闯关东不用官府操心太多,但是各项条件还是限制了规模。 黑龙江长期在各个点设置了机构,用来接济流民,接引闯关东的大队人马,避免他们在迁移往黑龙江的过程中折损过多,每一个人都是宝贝。 黑龙江的人口越多,潜力则越大,李安生准备开始打造重工业基地,人口更是捉襟见肘。 虽说有农业机械化,可还是无法阻挡李安生对人口的渴望。 有粮有物资,还怕移民太多? 如今挖老毛子的墙角,抢夺俄罗斯人口也是个办法,可需要保持中国人的比例,这样才能平稳的进行融合。 李安生打算跟程德全商议商议,如何尽可能的吸引人口到黑龙江来定居。 就这么琢磨着,齐齐哈尔那边倒是给瑷珲来了电报,说是朝廷要李安生上京述职。 瑷珲去年也拉了电报线,款子是黑河商埠的华商们捐的,风调雨顺官府又能仰仗,赚了钱的华商也没有忘了饮水思源。 这年头,通讯始终是个大问题,电报线拉一根要不少钱,没看见那路上一根接一根的电报线杆子。 从瑷珲往齐齐哈尔赶路的时候,李安生一直在琢磨着这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