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66章 复前仇怀王亲征结横索张仪搬兵 (第5/11页)
!” “这个嘛,”襄王看下公仲,又转向张仪,借来公孙衍的话头,“韩为弱邦,楚国为大国,秦国为强国。大国与强国对战,弱韩夹在当中,且又山水相依……”长叹一声,“唉。” “呵呵,”张仪淡淡一笑,“大王不会这么快就忘记您是因何事而质押于秦的吧?” “寡人……”襄王尴尬,看向公仲明。 那是几年前的事,公仲明自是知情。 那年,魏人伐韩,韩人苦战不胜,韩王向齐求援,庞涓大军离开韩境,与齐决战,死在马陵道上。韩人还没喘过气来,一场新的危机不期而至。危机起于鲁关,来自阳翟的一个商贩在鲁关的市集上因生意事与楚人商贩发生冲突。楚人将他打死不说,还抢走了他的所有财物。阳翟人查出根底,前来寻仇,杀死十多名楚人。之后,双方冲突增大,一直闹到楚王那儿。楚王震怒,使将军景缺引军伐韩,声称拔掉阳翟。阳翟是韩国的命根子,韩王闻报,四处调兵遣将。然而,刚刚经历过连番大战的韩人实在是太疲惫了,根本无力抗楚。就在此时,秦使入韩,密见公仲,承诺出军助韩,条件是韩国脱纵入横,与秦结盟。韩王应下,按照秦使要求质押太子于咸阳。见秦国出面,楚王这才罢兵,韩国也因此而免于一场苦战。 之后是公孙衍赴韩,韩国渐渐恢复底气,于秦于楚都硬朗起来。 张仪此时提及这个话头,言外之意是显明的。 襄王看向公仲。 “于韩来说,伐楚是大事,”公仲给出个笑脸,“秦使可否容我计议一二?” “这个当然。”张仪笑道,“不过,在下还想请大王与太傅一并将方城计议进去。” “方城?”襄王、公仲几乎同时出声。 “正是!”张仪指向南方,“就是那个地方,由鲁关开始,东到叶城,南到宛城,西到大山深处,可是一块不小的地盘哟。还有,听说宛地的乌金不比你们宜阳的差哟。” 二人各吸一口长气。 “呵呵呵,”公仲轻轻笑出几声,“张相国说笑了吧?方城之内,方二百余里,堪称楚国心腹之地,楚王重兵守护,韩国纵使有心,胃口怕也没有那么大呀!” “是吗?”张仪反诘一句,“看来这块肥肉在下只能拱手让给魏人了!” “魏人?”襄王急问。 “如果不出所料,就这辰光,魏王怕是在候着在下的话呢。” 襄王、公仲互望一眼,又不约而同地看向张仪。 “不瞒大王,还有太傅,”张仪看向东方,“在下已奉秦王旨意,约魏王、齐王一起伐楚,秦王之意,此番伐楚,列国都有好处。你们也都看到了,郢都那头大熊,块头实在太大了,油水更是不少,还有那个不知足啊,恨不得将天下列国全都吃进它的肚皮里才得尽兴。” “魏王、齐王他们……肯出兵?”襄王不可置信。 “回禀大王,”张仪盯住他,“假若您是魏王,您正在与齐人大战,还战败了,损兵折将,正在那儿生闷气,楚人这又趁火打劫,悄不声息地将您的心头肉,襄陵八邑,一举割走,且还是偷偷摸摸地割,您能忍下这口气吗?还有,假设您又是齐王。楚王使臣千里迢迢来到临淄,与您签下睦邻盟约。这盟约上的墨迹尚未干透,楚使尚在馆中,楚王就又派出一个使臣来,撕毁前面盟约不说,又在廷堂上当着众臣的面将您骂个狗血喷头,连祖宗八代也捎带了,您会咽下这口气吗?” “嗯。”襄王点头,“咽不下。” “可楚蛮厉害,块头大,性凶猛,咽不下也得咽哪!”张仪接道,“是以襄陵失陷已经数年,魏王仍旧一声不响。不是他不想响,而是他在候机缘呀。齐王也是。然而眼下,机缘来了,那蛮王不顾天灾,不恤民难,倾巢伐秦,战败一次,仍不服输,又要再伐。你们说说,天底下有他这般蛮野的人吗?”重重叹出一声,“唉。”重重摇头,脸上现出个无奈的表情。 “敢问楚使,”襄王来劲了,“若是伐楚,秦王他是……怎么个伐法?大家都有什么好处?” “伐法只有一个,放倒那头蛮熊,把它肢解开来,凡出力者,都有一份。” “怎么个肢解法?” “秦王之意是,”张仪略略一顿,在几案上比划,“方城之内,归韩,方城之东,东至襄陵、项城,归魏,下东国之地,归齐。” “秦王呢?”襄王急不迭道。 “汉中地。” “嗯,”襄王吧咂几下,看向公仲,微微点头,“这般分法,倒是合理。” “大王,这方城之地,您还要吗?您若不要,在下就把这个人情一并送给魏王了!无论如何,在下曾为魏人,前些时又在魏数年,饮过不少魏水呢。” “要要要。”襄王迭声应道,似又想到什么,看向公仲,“太傅?” “敢问秦使,”公仲晓得襄王在想什么,看向张仪,“秦王拿什么来保障所言非虚呢?” “对对对!”襄王紧忙附和,“他拿什么来保障呢?” “契约!”张仪应道,“竹木雕刻,加盖秦国王玺!” “听闻相国使郢之时,也曾与楚王订立盟